伴隨著猴年新春喜慶的鞭炮聲,2月22日的元宵節也來了!除了猜燈謎、吃元宵湯圓外,你還“造”嗎:元宵節是中國獨有的嗎?元宵節為何又稱為“上元節”?元宵節為何要吃湯圓?元宵與湯圓的區別究竟在哪?讓我們一起細說“正月十五”那些事。
“元宵節”名字的由來
正月是農歷的元月,古人稱其為“宵”,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個月圓之夜,所以稱正月十五為元宵節。
元宵節又稱為小正月、元夕、燈節或上元節。上元,含有新的一年第一次月圓之夜的意思。上元節的由來,《歲時雜記》記載說,這是因循道教的陳規。漢末道教的重要派別五斗米道崇奉的神為天官、地官、水官,并以三元配三官,說上元天官正月十五日生,中元地官七月十五日生,下元水官十月十五日生。這樣,正月十五日就被稱為上元節。
南宋吳自牧在《夢粱錄》中說:“正月十五日元夕節,乃上元天官賜福之辰?!闭f天官賜福,地官赦罪,而元宵節俗真正的動力是因為它處在新的時間點上,人們充分利用這一特殊的時間階段來表達自己的生活愿望。

傳說元宵節是漢文帝時為紀念“平呂”而設。
漢高祖劉邦死后,呂后之子劉盈登基為漢惠帝?;莸凵耘橙?,優柔寡斷,大權漸漸落在呂后手中。漢惠帝病死后呂后獨攬朝政,朝中劉氏宗室深感憤慨,但都懼怕呂后殘暴而不敢言。呂后病死后,諸呂惶惶不安害怕遭到傷害和排擠。于是,在上將軍呂祿家中秘密集合,共謀作亂之事,以便徹底奪取劉氏江山。此事傳至劉氏宗室齊王劉襄耳中,劉襄為保劉氏江山,決定起兵討伐諸呂。
平亂之后,眾臣擁立劉邦的第二個兒子劉恒登基,稱漢文帝。文帝深感太平盛世來之不易,便把平息“諸呂之亂”的正月十五,定為與民同樂日,京城里家家張燈結彩,以示慶祝。從此,正月十五便成了一個普天同慶的民間節日——“鬧元宵”。
元宵節為何也可算作中國的“情人節”
封建社會的年輕女孩不允許自由出外活動,但是過節卻可以結伴出來游玩,元宵節賞花燈恰好是一個交誼的機會,未婚男女借著賞花燈也可以為自己物色對象。元宵燈節期間,也是男女青年與情人相會的時機。所以元宵節可以說是地道的中國情人節,有別于七夕。傳統戲曲陳三和五娘是在元宵節賞花燈時相遇而一見鐘情,樂昌公主與徐德言在元宵夜破鏡重圓,《春燈謎》中宇文彥和影娘在元宵訂情。此為例證。

你可知,元宵節的民俗有哪些
1、觀燈、猜燈謎:隋唐以來,正月十五便有觀燈的風俗。正月十三稱為“上燈夜”,民間開始懸掛和測試自家的花燈。十四夜,民間有“照蛇蟲”的習俗,兒童手提紙燈遍照屋角、墻腳、灶下等陰暗處。正月十五是鬧花燈的高潮,直到正月十八晚上結束燈會,稱為“落燈夜”。
2、送孩兒燈:即在元宵節前,娘家送花燈給新嫁女兒家,或一般親友送給新婚不育之家,以求添丁吉兆,因為“燈” 與“丁”諧音。表示希望女兒婚后吉星高照、早生麟子;如女兒懷孕,還要送一兩對小燈籠,祝愿女兒孕期平安。
3、偷菜:在中國古代,漢族人有在元宵節偷菜求子、偷菜求婿的習俗。至今,在貴州省黃平一代的苗族中仍保留著在偷菜傳情的習俗。這天,姑娘們會去偷非本族人家異性的青菜,希望能“偷”得一段好姻緣。
除了中國,還有哪國也過元宵節
與中國有血緣關系的國家和地區,都過元宵節:朝鮮、韓國、馬來西亞、新加坡、印度尼尼西亞、老撾、越南、泰國等等。
以韓國為例,韓國的元宵節有吃五谷飯和蔬菜的習俗。這個習俗起源于一年農事豐收時節,以前是韓國具有代表性的五種谷物,去年秋天被收藏到倉庫中,用來當作種子。還有對健康有益的干蔬菜,元宵節過后,春天即將來臨的時候,吃干蔬菜是韓國由來已久的風俗。

正月十五吃湯圓的來歷
吃元宵的習俗源于何時何地,民間說法不一。一說春秋未楚昭王復國歸途中經過長江,見有物浮在江面,色白而微黃,內中有紅如胭脂的瓤,味道甜美??鬃诱f:“此浮萍果也,得之者主復興之兆?!币驗檫@一大正是正月十五日,以后每逢此日,昭王就命手下人用面仿制此果而食之。還有一種說法,元宵原來叫湯元,到了漢武帝時,宮中有個宮女叫元宵,做湯元十分拿手,從此以后,世人就以這個宮女的名字來命名。當然,這些都只是傳說故事。
關于元宵節吃元宵的最早記載見于宋代。當時稱元宵為“浮圓子”、“圓子”、“乳糖元子”和“糖元”。從史料記載看,元宵作為歡度元宵節的應時食品是從宋朝開始的。因元宵節必食“圓子”,所以人們使用元宵命名之。
來源:新華網微信公眾號